以法治力量托举善行义举
——聚焦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事迹


【人物志】
他们是工程师、保安、电工、军人、渔民……是市井巷陌中再平凡不过的身影。然而,当危难猝然降临,生死悬于一线,他们却做出了相同的抉择,以血肉之躯铸就了共同的身份——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。
在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,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。
身为福建中铝瑞闽公司工程师的蔡文,很清楚下到有毒害气体的井里意味着什么。然而,面对两名不慎坠井、命悬一线的工人,他毫不犹豫,两次深入4米深的“死亡陷阱”。救起一人后,他已体力透支,毒气侵蚀,身体虚脱。但井下还有一条生命在等待!他咬紧牙关,再次潜入。第二名工人体形魁梧,施救异常艰难。直到消防员赶到,合力将其救出,筋疲力尽的蔡文,却因吸入过量毒气,坠入污浊的井底……他用生命诠释了“绝不放弃”。
渔民赵孝凡同样深知江上突遇强对流天气的凶险。风雨稍歇,他赶往江边查看渔棚,惊闻阵阵撕心裂肺的“救命”哭喊。只见贵州六盘水牂牁江中,一艘游船倒扣,船体上挤满了惊恐的身影。赵孝凡在湿滑的泥路上一路飞奔,赶到江边迅速发动快艇,劈波斩浪冲向险境。赶到现场时他发现,站在船上呼救的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。最终,9个孩子被他安全护送上岸。惊涛骇浪中,他是一叶承载生命的方舟。
江苏苏州一所学校的校车引导员胡友平,一位普通的女性。当持刀歹徒凶相毕露,威胁着20多名儿童的生命安全时,她以惊人的勇气,从背后死死抱住歹徒,用自己柔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,硬生生阻止了罪恶的利刃,保护了身后的花朵。她的无畏,是至暗时刻最耀眼的光。
…………
你我皆凡人,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。然而,生死关头的抉择,有人甚至做过不止一次。
中国移动南阳西峡分公司员工陈锋,自2002年起,8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,救助多人,挽回国有资产逾千万元。最惨烈的一次,为抓捕盗窃通信设备的歹徒,他胳膊韧带被砍断,伤口缝合25针。伤痕,是他守护正义的见证。
平凡铸就伟大,英雄来自人民。为弘扬正气,让善行无惧,我国刑法从“正当防卫”和“紧急避险”两个方面,为见义勇为者架起保护罩。民法典专设“好人条款”,就“好意施惠”“紧急救助”作出明确规定。2025年5月,全国人大常委会更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法纳入预备审议项目。
这一切,只为让奉献者无后顾之忧,让正义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。
可能大多数普通人都如高艳翔一般,曾以为见义勇为离自己很远。然而,当歹徒手持双刀疯狂地朝一名倒地的人进行挥砍,并对周围的路人进行恐吓时,他却当机立断抄起街边的拖把、塑料椅与歹徒智勇搏斗。
“害怕吗?”“那样的场景下是害怕的。”事后采访中,这位餐饮店店主、兼职滴滴司机说,在自己碰到困难的时候,周围的人们总会提供帮助,是这些年互帮互助的精神感染了他,使他有了勇气。
对高艳翔而言,见义勇为从来不是孤立的瞬间,而是一种深植于社会肌理的集体品格:对正义的坚守,对弱者的庇护,始终未变。
科技公司创业者范江涛,为圆儿时登顶珠峰的梦想,准备了十多年。当他攀至海拔8400米——那个素有“八千米无道德”说法的生命禁区——却发现一名濒死的中国同胞瘫倒路旁。救援意味着巨大风险,并且会葬送自己的登顶梦。但最终,他和三名队友毅然伸出援手,历经四个多小时的艰难接力,将同胞从死神手中夺回。
“登山这项极限运动教会我们的,从来不是征服高山的狂妄。”范江涛说,“而是在仰望星空时不忘脚下的温度,在追逐梦想时守住心中的良知。”
两年后,当他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击时,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感悟:“勇气是人类的赞歌,很幸运,我两次拥有。”
据统计,党的二十大以来,全国依法依规确认见义勇为行为超过3万例、见义勇为人员近4万人,其中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近500人、致伤致残人员近700人。
各地推进见义勇为地方立法,切实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,通过为见义勇为英模提供保障住房、特困救助、商业保险等,让关爱措施实实在在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见义勇为英模和家庭。
我们可以看到,见义勇为的精神内核,正经历着深刻的时代重塑:它不再仅是悬于高处的道德要求,呼唤个体在危难时刻的孤勇,而是日益成为一项由坚实法治全程护航的公民善行。
与此同时,社会对英雄的敬意,正从事后表彰的荣光,向全程保障的托底跃升。它关注的不只是英雄登台领奖的瞬间,更是其从挺身而出到回归生活的完整旅程。
这标志着我们从对英雄的仰望与感佩,走向了对勇气的系统性培育与呵护。唯有如此,见义勇为方能从偶然的英雄壮举,真正内化为一种可预期、可持续的社会风尚——让每一份源于本能的善念,都能在法治阳光和制度雨露的滋养下,化作挺身而出的磅礴力量,筑就守护人间大爱的坚实堤坝。这,正是现代文明社会对“义”与“勇”最深刻的理解与最有力的支撑。
(本报记者 陈慧娟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